个人征信,阿里与腾讯斗法的新战场
人人信 rrx360.com
风控 | 大数据 | 征信
一个专注于大数据征信的微信号
去年1月5日,央行批准8家机构预做个人征信准备,腾讯征信和芝麻信用同列其中,但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近水楼台,依托支付宝入口迅速扩张,而腾讯2014年高调路演的征信业务却按兵不动,直到最近才四处商务拓展,大举接入第三方数据,试图以强势社交为信用背书,后发先至,弯道超车蚂蚁金服。
马云做金融并非烛照先机,而是支付宝金融场景成熟后的合理选择。阿里信用体系从2002年的诚信通,到交易评价、实名认证、担保交易,基本都是给淘系业务打工,再到阿里小贷才有金融平台雏形。2007-2010年,阿里联合建行、工行力推网贷产品,多数小微商家卡在征信环节功败垂成。阿里倒是信心暴棚,2010年甩掉银行赤膊上阵,但银监会《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办法》限制了融资渠道,加上2014年4月虚拟信用卡又被叫停,马云怒喷银行之后才有了小微金服蜕变而来的蚂蚁金服。
这个决策放大了芝麻信用的底层风控作用,以便绕开传统金融,独立解决陌生人交易场景中的身份及违约风险评估问题,芝麻信用的任务就是三件事:
一、打通外部数据
中美基础金融环境大不相同,央行数据库中的8.6亿人约3.5亿有征信记录,仅覆盖总人口的35%,远低于美国的92%,加上中美储蓄率和信用卡持有率倒挂,互联网公司想做美国FICO式的风控模型几乎不可能。阿里握有中国最大电商数据库,攻下了部分公共数据,但拿不到封闭的金融数据,也只能依赖跨业合作来补全,芝麻信用负责人邓一鸣曾表示,征信数据仅30-40%来自阿里体系,其余均为第三方数据。
不过让那么多合作企业甘心就范肯定需要些手腕,芝麻信用的套路是先勾勒出一个双赢的愿景,然后以阿里和蚂蚁金服的高光为背书,让合作企业痛感原有的风控机制太Low,再用先玩后付、免押减押之类的优惠为饵,引导第三方用户到支付宝的服务窗完成授权,这套花小钱办大事的策略也只有BAT才玩得纯熟。
二、技术铺垫
芝麻信用有蚂蚁金服的技术护盘,前端产品却有双赢的拿来主义——face++的人脸识别和活体检测,这是高频且严苛的应用场景,需要强化技术的自学习能力,而不是在魔漫、美图里去研究网红脸的特征;芝麻信用关注的则是如何给正确的人授信,否则在“证明你是你”的搞笑课题之前,技术再牛X也是枉然。
芝麻信用打通连接公安系统的实名验证与活体检测,不同于Uber司机端的扫脸登录,关注的不仅是人与账号的深度关联,也着眼于为蚂蚁金服的商业化提供成熟可靠的服务。
三、商业模式
征信事业群在蚂蚁体制内并不背负盈利KPI,但团队仍有前向收费的冲动,更何况芝麻信用本身就是个金融产品,事业群只不过激发了屁股决定脑袋的积极性,查询收费只是基础,开源节流并举才是重点,比如:
3.1、减负
芝麻信用给用户打分,自然要为合作方的溢出风险兜底,这点费用对蚂蚁金服不构成负担但对团队绩效是压力,因此必须尽快分摊和转嫁。
3.2、追缴
信用机制如果只拦不放,只堵不疏,不但对商家无用,对蚂蚁价值也不大,所以芝麻信用在避免误杀的同时,正调动钉钉等内部资源强化对授信老赖的追缴,这是风控自我修复机制的延伸,当然支撑芝麻信用这么做的肯定不全是契约精神。
腾讯征信暗度陈仓
腾讯做征信有一点与芝麻信用相通,即必须自证其数据体系是央行信用数据的拓展而非补充,既不兼容也不可替代,也就是说互联网征信的生存空间在于它覆盖了那5亿没有信贷或征信记录的人群。
腾讯征信于今年8月底全面开放,入口是去年即已上线却一直处于待开通状态的微信和QQ公众号,腾讯征信之所以要玩这种“三年不鸣、一鸣惊人”的模式,有其不得已的苦衷:
一、数据积累是个漫长过程
腾讯征信依赖三部分数据,腾讯系的基础业务数据,如社交、游戏等;从合作金融机构拿到的信贷和金融信息以及外部数据。
三部分数据都处于半开发状态,从自有数据来说,始于PC的QQ在移动时代已有疲态,财付通一直在支付宝的阴影中,微信虽是社交利器,但事业部在体系内话语权太高,整合颇为不易,所以腾讯征信退而求其次,8月率先上线的是手Q资源,即使坐拥3亿实名认证用户,缺少了微信的顶级资源,冷眼看去仍有些异样。
二、交易数据仍付缺如
腾讯的强社交关系链,在活跃和粘性上超过电商,但有效交易数据明显不足。微信支付的成熟晚于支付宝,微商又不争气,京东虽已归属腾讯阵营,但独立做金融的初衷不改,去年就对微信支付做过灰度发布,以强推京东支付,有金融业务VP甚至暗示在合适时机关闭微信支付,腾讯能庆幸的是,撑到了社交深度嵌入生活场景的这一天。
三、第三方合作
马化腾一向认为腾讯“更适合做基础性、平台性、普适性的连接器”,而腾讯征信能否成为底层连接器,取决于它串联了多少第三方企业。
之前腾讯有价值的交易数据大多来自微信支付,特别是开通了免密代扣的滴滴,所以未来合作主攻高频O2O、打通外部场景符合逻辑。在腾讯征信规划的首批特殊权益中,除了合作银行的信用卡在线申请,主打的就是旅游出行企业,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场景可能是婚恋交友领域。
在社交红利进入收割期、微众银行出师不利、微粒贷等小微金融产品承压的大背景下,腾讯征信的亮相时机可谓恰到好处。
企鹅和蚂蚁肉搏,G点还是信用
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作为两大互金体系对决的铩手锏,胜败已不是PR向的面子工程,而是关乎谁的用户和数据更有价值。
这场较量首先是腾讯社交经济学与阿里交易经济学的全面对决。
在中国,互联网征信没有美国成熟的5C1S和FICO模型可用,因而建立违约概率评估体系是第一要务,表面上蚂蚁和腾讯旗鼓相当,芝麻有支付宝的3亿实名认证用户,其中5000万是优质用户,后者有3亿QQ实名用户,而微信即将进入战场。
但真正拼的还是数据质量。芝麻信用宣称为旅游出行企业设计的风控体系效果稳定,KS值为25%,腾讯征信则表示查得率、查全率、查准度上全面领先,而且籍由社交信息的引入,KS值的跨期校验样本有5%的提升,这是相当惊人的。
腾讯征信发挥了那条著名的社交经济学理论,即你的收入是你经常联系10个人的平均值,在人以类聚、物以群分的社会结构里精准定义真实生活圈,这有助于找到芝麻信用从iPhone手机等超前消费中无法识别的那群人。某种程度上,这也是腾讯对Facebook“你的好友名单决定你的贷款”的活学活用,是朋友圈信用的一种中国式检验。
对佳缘、百合之类的平台来说,微信朋友圈比芝麻信用更能为表面光鲜的白富美和高富帅“卸妆”,社交比消费更能勾勒人的真实生活状态,“自己约的炮含泪也要打完”不再是笑谈,这类数据正在支持腾讯征信开拓一条芝麻信用暂时无法染指的战线。
这也符合央行“数据来源于第三方,使用于第三方”的要求。
对企业来说,授信源越多风控越完善,因此理论上对芝麻信用与腾讯征信都不会排斥。以旅游行业为例,芝麻信用的用户识别度是60%,腾讯宣称在70%以上,嘴炮可谓开足马力,但真相如何企业自有判断。
这也引出了另一个决定性因素:技术。
与蚂蚁和旷视科技的合作不同,腾讯征信依赖的是集团旗下的优图团队,后者深耕图像识别技术多年,拿过不少奖项,之前做过水印相机、天天p图这样的产品,给社交图片打上LBS信息等,也为易迅这样不成熟的电商研发过图片压缩技术,但要证明自身价值,还得借助于征信之类更严苛的金融场景。
技术的演进有时也使简单问题复杂化,开启实名认证+人脸识别+活体检测的流程繁杂,先要OCR身份证,接着刷脸,然后再进行活体检测,芝麻信用要求左右摆动头部,以顾名思义的证明检测者仍然存活,腾讯征信会让你说出一段数字加以唇语识别。
商业征信,阿里腾讯暂时领先
阿里巴巴、腾讯两家互联网企业下属的征信机构入选,被公认为是个人征信市场开闸的最大亮点。其实,两家在互联网金融上布局已久。
阿里一路走来,金融脉胳清晰可见,从小微金服再到蚂蚁金服,阿里得到了大量的信用数据。截止2014年10月,完成实名认证的支付宝用户达到3亿,支付宝钱包活跃用户为1.9亿。庞大的用户,精准的信用数据,这就是阿里巴巴一笔巨大的数字财富。
而腾讯拥有的微信、QQ等强大的社交产品,业务人群同样十分惊人。PC时代的财富通是支付宝的手下败将,而微信支付则在快速的冲击着支付宝钱包的垄断地位。腾讯每天产生的3000万条支付数据也并不比阿里差多少。
在目前形势中,阿里和腾讯暂时处于领先地位。从阿里方面来看,芝麻信用对个人用户的覆盖已经很广,大多数支付宝用户都有自己的信用积分,蚂蚁花呗、蚂蚁借呗也为个人消费信贷提供了渠道。此外,近日芝麻信用还宣布已经通过企业征信业务经营备案,正式推出包含企业信用报告、风险云图、信用评分和指数、关注名单、风险监控预警五大产品的小微企业信用洞察“灵芝”系统,希望解决小微企业信息不透明的老大难问题。
腾讯征信被认为是芝麻信用最大的竞争对手,其基于用户在互联网上的社交行为产生的海量数据,运用借鉴国际经验的评估模型,通过大数据采集和信息挖掘,为数以亿计的用户构建画像,帮助商业机构提高风险防范能力。此外,腾讯人脸核身技术目前已独家应用于QQ支付、微信支付、理财通、微众银行、微证券等产品场景。
腾讯要用个人征信连接微信、QQ等高频产品,催动次生价值,给微商加一把安全锁;阿里要打通线下实体,用闭环大数据抗衡传统金融机构,这必将引发新一轮征信大战。至于花落谁家,让我们拭目以待。
早在2015年1月5日,央行就发布了《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》,如今已有一年半,首批8家个人征信企业准备时间也远超当时预计的6个月,但牌照发放至今尚未有时间表。不过事实上,全国有100多家机构已经开始从事商业征信活动,比如阿里、腾讯、百度以及京东,上一篇我们已经提到阿里和腾讯,下面我们来谈谈后两家在征信领域的布局。
百度、京东不甘落败,紧随其后
近段时间,百度的两次海外投资引起业内关注,6月底投资了以数字货币著称的互联网金融公司Circle,布局区块链;7月18日又投资了美国金融科技公司ZestFinance,征信能力再升级。业内认为,通过和ZestFinance的联姻,百度金融的消费金融业务或将取得不错的技术支持。
和百度金融一样,京东金融也投资了ZestFinance,而且他们还将成立合资公司。京东金融从成立之初就选择了以数据科技为核心竞争力,已经投资了几家业内顶级的大数据公司,目的都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大数据建模能力。此外,京东商城的“白条”业务最近也相当红火,尽管京东坚持称其为“先消费后付款”,但实际上和消费信贷服务也没有什么区别。随着BAT三巨头和京东等的纷纷入局,又一场大战恐怕也要一触即发了。
行业文章:
1.一不小心就上征信黑名单,快看看有没有你?
简称人人信,创立于2015年,是一家独立的第三方信用评估及信用管理机构。团队成员来自阿里巴巴、百度、华为、FICO、IBM、阳光保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,拥有丰富的大数据和数据分析从业经验。利用大数据平台和机器学习技术,在亿级实名用户和数万维度数据基础上建立起各类风控模型,已成功应用于互联网金融领域。人人信将始终致力于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互联网金融创新,打造风险识别能力,帮助小微金融企业防范欺诈风险和信用风险!